股票代码:65187

最新:188.83

涨跌额:

中文

中国又一行业没落!中国机床曾是世界第一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?

时间: 2025-06-24 11:56:39 |   作者; 欧宝官网app客户端下载

  

中国又一行业没落!中国机床曾是世界第一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?

  当时,全国仅有约9万台机床,大多是旧中国留下来的进口产品,老旧破损、难以维系工业生产。

  重工业落后,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“制造荒”问题:就连普通的螺丝、齿轮都要进口,制约了各个行业的发展。

  为此,国家在1953年设立了第一机械工业部,迅速开展全国范围的工业基础建设。

  18家重点机床制造企业和8所专门科研机构被划入“国家队”,统称为“十八罗汉”。

  它们分布在沈阳、济南、北京、大连、桂林、南京等地,成为中国机床工业体系的基础骨架。

  这台车床加工精度稳定、耐用性强,迅速在各大工厂普及,被称为“工业之母”的起点。

 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更标志着中国终于能迈出“制造中国制造”的第一步。

  1958年,北京机床研究所更是制造出了亚洲第一台数控铣床X53K1,具备自动控制与重复加工的能力,与当时西方技术同步。

  这一壮举,不仅打破了中国制造“只能手动”的限制,也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象征。

  然而,真正考验中国工业能力的,是1959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之后的艰难岁月。

  中国工程师在极度缺乏技术上的支持的情况下,依靠教材翻译、现场实验和工程实操,成功研发出26类重点精密机床,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设计的跨越。

  此后20年间,C620-1和X53K1等国产机床在全国大中型国企大范围的应用,支撑起从钢铁、兵器、铁路到航天的各个重要行业。

  机床工业成为“底座性产业”,无论是“两弹一星”还是大飞机制造,不能离开它的支持。

  这就是中国机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:从一穷二白到自主生产,从靠人拉肩扛到整线成套,中国完成了制造业起步阶段的伟大跃升。

  伴随着经济建设大潮,政府提出“市场换技术”政策,通过引进国外设备、技术、人才与管理方式,推动本土制造企业快速成长。

  中国各大机床厂纷纷与日本、德国、瑞士等工业强国的企业展开合资或技术合作。

  例如:南京机床厂与日本森精机合资生产数控车床,大连机床与德国西门子合作引入自动控制系统,青海机床厂引进日本发那科的数控系统等。

  中国在引进的同时,过于依赖“组装式模仿”——即进口核心零部件,本地只进行装配。

  沈阳机床曾耗巨资收购德国知名公司希斯,却被对方保留所有关键技术专利,结果只买回了工人和空壳,未能实现“技术换血”。

  例如:设备一旦拆机或运输即触发保护机制锁死,防止仿制;核心数控系统无法修改参数;甚至部分软件系统用“加密芯片”绑定机器,仅限原厂调试。

  改制风潮下,不少国有厂盲目扩张产能、涉足房产、投资金融,导致主业空心化。

  一些企业不愿投入研发,而是靠低价竞标抢占市场,价格战导致质量下降,逐渐失去了用户信任。

  本土企业在高端市场被边缘化,只能固守中低端市场。此时“十八罗汉”中已有数家陷入亏损、出售、重组或关停。

  而本该借助合资机会实现技术转型的黄金时代,却最终变成了失去原创力的代价高峰期。

  2000年之后,得益于中国工业总体崛起和基本的建设狂潮,机床产业迎来了一波爆发期。

  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03年到2012年,中国机床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30%,变成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国与消费国。

  以沈阳机床为例,2012年其年销售额突破180亿元,跃居全球前五,风头无两。

  济南二机床则成功为福特、日产等国际车企提供整条冲压线,连续中标奥迪、奔驰工厂建设项目,产品出口欧美,声名远扬。

  2012年开始,全球制造业出现重大转向:欧美高端制造回流本土,东南亚因成本低廉迅速崛起,中国产业链受到“双向挤压”;而国内房地产与基建高峰见顶,带动机床市场大幅下滑。

  长期忽视技术积累的后果集中爆发——高端设备依旧靠进口,五轴联动机床、高速精密铣床、航天级数控系统90%以上依赖德国、日本、瑞士等国。

  而中低端设备由于产能过剩、产品同质化严重,市场行情报价,企业利润急剧下滑。

  随后,大连机床、重庆机床、齐齐哈尔二机床等也陆续进入破产、重组或资产重整阶段。

  讽刺的是,当初登上人民币的C620-1车床,如今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供人凭吊。

  今天,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机床制造国,产量全球第一,但这份“第一”背后,是以牺牲技术上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为代价换来的数量堆积。

  真正的高端设备——如航空发动机制造所需的五轴加工中心、用于芯片制造的超精密磨床、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复合机床——我们依然依赖进口。

  技术不能靠引进、不能靠组装、更不能靠情怀,要靠实打实的投入与人才体系建设。

  所幸,近年来已有新苗头出现:如华中数控、中航哈轴等企业在自主研发领域取得突破,更多高校开始与制造企业共建实验平台。